朱熹:伟大思想家的重要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精通儒家经典,主张“理”与“气”的辨证关系,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朱熹著有《四书集注》等著作,被誉为“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被后人尊称为“朱子圣人”。朱熹的一生追求真理,弘扬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朱熹:伟大思想家的重要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

作为孔子之后第一儒,素有“朱子”之称的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却享祀孔庙的哲者。他继承并发扬了以往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儒学体系。“三纲五常”、“理”与“气”的关系和“格物致知”都是其核心思想。身为一代大儒,朱熹有着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更是具备着敏锐的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拟简要论述一下朱熹的重要生平事迹和成就。

一、朱熹早年的求学经历与师承关系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1130—1200),出生于南剑州尤溪,祖籍徽州府婺源县,晚号晦翁,卒年七十一岁。他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据说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排列如北斗般的七颗黑痣。通读史料不难发现,朱熹不仅擅长从政,也擅长治学、讲学。他是理学乃至整个宋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观念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核心价值观念,对后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显然,朱熹所构建的博大的思想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

黄榦曾在《朱文公行状》中记载朱熹早年曾从学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和李侗。此外,朱熹还曾求学于和尚道谦。关于这一点,谢无量曾引《佛祖通载》所说“朱子十八时,从学刘屏山( 刘子翚) ,屏山意其必留意举业,搜其箧,仅有宗杲《大慧语录》一帙”; 又引《归元直指》所谓,朱子尝以赵州狗子有佛性而请教于大慧弟子开善道谦禅师曰: “熹向蒙大慧禅师,开示狗子佛性话头,未有悟入,愿授一言,警所不逮。”由此可见,朱熹早年曾求学于道谦,这也为他日后思想中的道家元素奠定了基础。

考究朱熹的众多求学经历及所受诸师的影响,其师李侗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国学研究大师白寿彝曾特别强调李侗对朱熹日后的学术影响: “一部《延平师弟子答问》,从太极性情以至修养方法无所不谈,无不辨难析解。熹一生精力所组成的哲学系统,实以侗之力,给他奠定了基础。”

二、朱熹生平重要思想

1、理气关系

“理”和“气”作为贯穿朱熹哲学的核心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复杂的关系。朱熹继承了二程、张载和周敦颐思想中的理气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赋予理、气不同的性质和地位。作为朱子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理和气的解读对理解其思想具有着重要作用。

朱熹在谈论理与气的关系时,曾明确强调“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绝为二体”,但因其性质和作用的差别,二者又相互区分。在朱熹看来,世间万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以同一的理为规律,理是万物存在的内在规定,而气则运动流行以发育万物。理为本体,理气不离,理先气后。此外,朱熹还把二程形而上的区分用于自身的理气关之中,如“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才是形而上的道”。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朱熹同程颢和程颐一样,都认为理是形而上的,具有纯粹的至上性;但朱熹同时还赋予了理“太虚”的作用。这既加强了理气和万物的联系,更巩固了理的本体地位。

总结来说,朱子的理学体系,博采众家之长,是以理为本体,气为从属,理气共同构成现实的真实世界。

2、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也是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认知方法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具有两面性,对宋朝及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格物致知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是《大学》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理念,一直以来深受理学家们的重视。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阐释,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 关于“格物”的含义,朱熹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格”表示至、到,“物”指的是具体事物;而第二种“格”表示尽、穷尽,“物”则指的是事物中所蕴涵的道理。前者,指的是落实到事物上,而后者指的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朱熹认为“致知”和“格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彼此统一,它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论述方式。“格物致知”的最终目标是探究事物的真理,直到尽头,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也正因如此,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将世间万物整合成同一个真理,拓展了我国的哲学体系。这种提倡学无止境,修身养性的儒家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常被称为“纲常”,是儒家政治观念的代名词。三纲五常为朱熹所认可,但提及次数较少,因而其哲学地位并不高。“三纲”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由董仲舒明确提出并进行初步认证。朱熹在《论语集注·为政》中对三纲五常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 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朱熹认为“五常”是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三纲五常”,“三纲”与“五常”不可分割。而这之间的有限尊卑是为朱子所推崇的。众所周知,承认世间万物参差不齐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但朱熹的三纲五常显然有着其个人特色,他所承认的尊卑是限于特定角色,如脱离这一预设,并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

三、 朱熹的书法及文学成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书法创作和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他一生钟情于山水,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歌流传至今,独具美学意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对文学的独特感知使得朱熹诗句中透露出一股独特的内涵之美。

除了极高的文学成就,被誉为“一代理学宗师”的朱熹和马一浮并称为书法史上的“理学双璧“。其传世书法作品《蓬户手卷》笔韵流畅,灵动活泼却不失厚重,具有至美的意蕴。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和体系,对后世的影响经久不息,其余波至今未已。他在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清康熙帝更是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参考史料:白寿彝《朱熹底师承》

黎靖德.朱子语类(一)

朱熹《论语集注·为政》

黄宗羲《宋元学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