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智和果断的领导能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被誉为“骚诗高手”和“城屠之王”。一方面,他能言善辩,善诗文,文采飞扬,被誉为“骚诗高手”;另一方面,他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对敌人毫不留情,被称为“城屠之王”。然而,对于曹操究竟是更注重文学艺术还是战争征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曹操几乎是现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政治家。古代民间大量的戏剧和小说已经把曹操的热度推的很高了。明代由于国民级别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到了如今个别学者更是对曹操推崇至极,几乎要把三国第一政治家的名号推给他了。浪漫诗人和精明政治家
曹操从汉末的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起家。之后带领自己族兄夏侯惇等前往扬州募兵,开始了自己汉末群雄的道路。
曹操一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都是我们整个年龄段的人中学的必背内容。比如观沧海。
短歌行
以一副浪漫诗人面貌示人的曹操确是那个时代道德底线最低的政治精算家。可能乱世的生存法则和曹操的宦官家庭教育。让他在几年时间内就从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士变成了让北方不少地区害怕的屠夫。
曹操的屠城是从徐州起家的。对于徐州地区的屠杀,曹操分别于193年、194年、198年干了三次,基本把汉末人口大省,本来没受到黄巾起义影响的徐州地区被杀的鸡犬不宁。
三国时期曹操和他的曹魏集团是干下屠城惨案最多的军事组织。
不单单曹操本人领导了多次屠城,曹操的族弟夏侯渊和曹仁也被曹操“带坏”干了不少屠城事迹。
下面是汉末一串被曹军屠杀的城市:
徐州、柳城、兴国、饱含、河池、宛城。遍布荆州以北的各个地区。
可谓是从南杀到北从东屠到西。
三国演义时曹操南下荆州,几十万百姓携家带口跟着刘备南迁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是演义的夸张。刘备集团是那个时代仅有的能实施仁政的团体。
说刘备虚伪的人格局都小了。那个时代军阀们道德底线跌穿了地板,还能一直保持仁义和宽宏的治理的团队,对百姓对部下都不错是极为难得的。所以刘备集团的各类人物也一直是封建王朝至今被人歌颂的对象,人民群众的喜好往往是朴素的。
徐州!徐州!
曹操的屠城始于徐州,汉代的徐州面积比较大,包括了如今苏中、苏北和山东不少地方。曹操为什么要屠徐州还需要介绍了一下背景。
曹操本人算是汉末比较有抱负有理想的豪族青年。不过曹操祖先是宦官,在汉末那个讲究出身的时代不是啥高门。以至于在董卓掌控中央,地方各路诸侯齐聚讨伐董卓时,曹操都不算正式的玩家。
为了进牌局,曹操先是投奔了袁绍,后来抓住机会帮袁绍攻击并州的黑山军。并在兖州豪强的邀请下当了兖州的一把手。
不过这个兖州可不是一个理想的“发家”地点。
四战之地兖州,东南西北都是不怀好意的势力。位于北方中心的曹操,在初平2年到建安3年的几年时间内要不停应对各处的战争。内部不能安心农业生产,又要养一支庞大的脱产军队,曹操创业的几年的压力非常大。
为了获取军事资源,曹操打破了政治盟约对助力他上位的兖州本地豪强也极力榨取。导致后面兖州本地的陈宫、张邈兄弟也反了曹操。
为了敛财曹操出了很多偏门方法。官家的职业盗墓队就是曹操成立的。这个时期更要命的是曹操还收编了百万青州黄巾军,百万人口的嘴可是不好喂饱的。
初平年间(190~193年)中原连年大灾,粮食减产。有一个事例表明了当时社会缺粮缺到了什么状况。
初平4年汉献帝接见了一批即将入职的官员,皇帝惊讶的发现,这群人居然都面露菜色。要知道这些人大部分是世家子弟。连这种人都营养不良,可以想象普通老百姓的状况。
所以屠城来缓解危机成了曹操的选择。
第一次屠徐州的原因虽然部分是为了给父亲报仇,但更是曹操处于对自己当时面对处境的"应急式"处理。
而此时的徐州,简直就是乱世中的一片乐土。除了没啥灾荒,粮食充足,其他州郡的不少有产人士也跑到了徐州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个人命不足惜的时候。徐州还有规模庞大的礼佛活动,每次大会就有免费的斋饭。
所以在曹操的角度来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是送上门的菜,不吃白不吃。
193年曹操率军攻入徐州,第一次下刀,曹军有点不知轻重,一次杀了几十万人。泗水的河水都被堵住。人口是封建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一般不会轻易屠戮,曹操主要就是来抢粮食和财务顺便削弱徐州陶谦势力。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陶谦传》
也正因为曹操几次在徐州的屠杀,他的名声在徐州算是彻底臭了。后面徐州本地大族找了很多人来抵御曹操,这其中就包括刘备。
曹操当然不是变态,对徐州的三次屠戮是有准备有预谋的。除了第一次是打着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其实纯粹是为了掠夺粮食物资和削弱东南侧的军事威胁。后来几次也口号都不打了。能在四敌环绕中原生存并发展,曹操的把政治家狠辣发挥到了极致。
194年第二次屠徐州曹操就轻车熟路多了。击败了徐州方面请来的刘备,曹操率军再次不分阶级男女尽数杀绝。诸葛亮就是这个时候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逃离徐州的,徐州的大族和中产纷纷南逃到南阳、荆州。这一次逃难经历估计让诸葛亮终生难忘,所以才会有出师表里面那句。
在南逃的路上,十几岁的诸葛亮可能就萌生了兴复汉室的念头。
现在回头看曹操的《蒿里行》的诗句,就觉得特别别扭。曹操一遍感慨乱世人如草芥,但是这乱世惨象他自己也出了“大力”。
在打徐州间隙,曹操后院起火,陈宫不满曹操和兖州本地大族反了。曹操放下屠刀回攻雍丘,破城后,不仅杀光张邈、张超全家还把全城老百姓杀掉。
建安3年,曹操东征吕布,来到曾经的屠城故地徐州,再次举起屠刀完成屠城帽子戏法。
曹操的制度性杀伐
经过了三征徐州和平息了兖州的动乱,曹操基本在中原站稳脚跟后。这个时候开始了完善屯田制度、迁民和错役制度。结合和日益熟练的屠城“技巧”,同时期其他的北方诸侯或灭或降。
公元196年,曹操把兖州、徐州嚯嚯了一遍后。大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政府直接掌握了不少已经开垦的土地。此时的人地矛盾大为缓解,他开始推行屯田制。
大量的青徐黄巾军家属和北方各地流民被安置。
曹操后来的征伐虽然也屠城,但明显有了区别对待。比如官渡之战之后,曹操进攻袁氏大本营邺城,就直接凿开彰水淹城造成城内大量百姓死亡,因为邺城支持袁绍的人多曹操要屠尽杀光。但考虑到之前曹操的屠城名声太臭,邺城居民奋起反抗还是守了几个月才被攻克。
冀州其他地方曹操还是以安抚为主,这个时候冀州庞大的人力是曹操珍贵的资源。尽管袁曹争霸造成了大量死伤,但是曹操接管冀州一下子多了30万户户口,心情还是大好。
除此之外移民搬迁也是曹操搞建设的制度保证。曹操大军所到,只要不是能100%占领。那一定会驱使当地百姓移民到曹操占领区。219年汉中对峙,眼看着打不赢刘备了,曹操马上安排汉中的居民搬迁到关中和洛阳地区。这部分移民很多是躲避中原战乱从关中费劲逃来的。才过几年安稳日子又要抛家舍业搬走。
击败袁绍后曹操实行错役制度可以算的上中国历史最反人性的军事制度。
前方军人的家属要和部队分开,前方逃兵会处置后方的家属。这种混蛋制度铺开后,曹魏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将领带大量士卒叛逃敌国。
连后世司马光也看不惯
至此,曹魏的军事制度基本确定了。
曹操不完全是泄愤式杀人,基本是出于政治考量。只是他没有把人民当成人了。比如197年因为自己管不住裤腰带睡了张绣嫂子造成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贴身戍卫典韦惨死。这种杀子之仇和前面杀父之仇有什么区别,但慑于北方袁绍威胁,事后曹操还是和张绣修好。
曹操团队的其他屠城事例
建安十二年,攻打乌桓地区,攻破柳城,屠城:
建安十四年,夏侯渊出兵平定太原商曜叛乱,屠太原城: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出兵平定韩遂、宋建,两次屠城:
建安二十年,曹操击败氐人,屠河池:
建安二十四年,宛城响应关羽北伐,起兵反曹。曹仁扫平叛将侯音,屠宛城: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作为曹魏的太祖,史书中对于屠城多有隐晦。但是躲过他屠刀的百姓眼睛是雪亮的,经过千百年的人们传唱,他的白脸形象和关公忠肝义胆的形象都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现代人对曹操统一北方的霸业再推崇,也掩盖不了这个精明政治家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的历史。
曹操的一生中,他既有过不朽的功绩,也犯过严重的过失;他感慨乱世中百姓命如草芥,但也屠杀过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他唯才是举,但也杀害了过无数的许多人才。
如此矛盾的一个人。要给曹操的功过功过盖棺定论,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是汉末桥玄那句话说的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