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是中国古代西域使者,他开辟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之路。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不仅连接了中国和西域各地区,也促进了各种文化、贸易和科技的交流。张骞西域使者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使者的智慧和果断,为后世的外交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前面讲到武帝刘彻刚登基第一年就被自己的奶奶来了个下马威,直接中断了他改革内政的进程。无奈毕竟他只是个16岁的年轻小皇帝,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实现霸业的奋斗进程。除去内忧还有外患——当时的北方匈奴势力如日中天,并且已经占据了河西走廊,直接威胁汉朝的统治核心关中平原,甚至是都城长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 大宛列传》
但想要解除匈奴的威胁,首先要了解匈奴以及匈奴的敌人。正好听说匈奴刚打败月氏,并把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做成酒杯(春秋的荀瑶脑袋被砍下来做成尿壶之后,中国便进入战国时代),武帝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共同打击匈奴的机会。于是在建元三年,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月氏,顺便探探路,方便为日后攻打匈奴做好准备。这年武帝18岁。
张骞用甘父(降汉匈奴人)作为向导,带领100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直奔月氏。但毕竟河西走廊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中,不久就被抓住并送到军臣单于那里。单于告诉他:“月氏在我匈奴北方,怎么能让汉人过去呢?如果我要与南越国通使,汉朝廷会随便让我过去吗?”但单于并没有杀掉张骞,反而赐给他一个女人做妻子,后来又生下子女。尽管如此,张骞依然保护好汉节,牢记自己的使命。
武帝为什么强烈需要“凿空”西域?
自汉高祖刘邦兴汉室以来,强大的外部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北方匈奴。而刘彻之前的历任皇帝基于国力较弱,以及“黄老之学”的兴盛,对内施行休养生息,对外采取和亲的绥靖政策。也想过一些方法应对匈奴人的侵扰,但始终没有办法扭转对抗中的劣势地位。刘彻迫切需要有一个相对强大的势力在西侧牵制匈奴,从而使即将出现的正面战场的压力得到缓解。
军臣单于为什么不杀张骞?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史记 大宛列传》
这是司马迁对张骞能够活着回来的解释。笔者认为司马迁多少对张骞有些许偏见或者不十分信任。首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凿空”之功,对汉朝乃至后世但仅把他的事迹写入大宛列传,并没有单独列传。而且对张骞在西域所经历的事情几乎都是简略的一笔带过。
其二,从司马迁对张骞整体轮廓描述可以看出,张骞无论外形还是性格很容易与胡人沟通交流。当然他的胡人向导甘父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三,当时胡汉交流逐渐深入,匈奴中有汉朝降将,汉朝也有投降的匈奴人。甚至在边境地区生产生活的互相浸染也较为浓厚。军臣单于应该是出于爱才的目的才两次未杀张骞(张骞在回程中又被匈奴抓住)。
但无论如何,“然骞持汉节不失。”最终让历史给张骞一个明确的定位。
注:“凿空”出自史记,打通道路,建立联系。
资料来源:《史记》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您点赞加关注,后续皆为年号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