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为何一生贫困潦倒,一次搞懂杜甫

杜甫,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身处贫困潦倒之中,却能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杜甫的诗歌批判社会不公,关怀人民疾苦,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让他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巨匠。杜甫贫困的生活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也成就了他卓越的创作才华。

他被尊称为诗圣却一生穷困潦倒,为了自己的偶像,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官职。杜甫的一生共给李白写过15首诗,所有的主题都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李白我想你了。而李白却曾作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那么,这两位相差11岁的诗坛领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二人的待遇为何会有着天壤之别?本文章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看一看杜甫的诗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悲伤?“诗圣”杜甫为何一生贫困潦倒,一次搞懂杜甫

杜甫出生于巩县,他的祖上,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他的母亲是当地十分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但在杜甫年幼时,母亲崔氏就因病去世了。杜甫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很好,因此或者安定富足的生活,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杜甫七岁时并能作诗,虽然跟其他同龄人一样,也很顽皮。但杜甫却总能把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到他的诗歌当中。

19岁时,杜甫到山西临猗出游,一年后又来到吴越,这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23岁时才回到故乡参加乡贡。但不幸的是,杜甫在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没有上榜。当时杜甫的父亲在兖州担任司马,杜甫索性就赶赴兖州探亲,顺道来到齐赵平原,进行了第二次漫游。杜甫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通过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杜甫还是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热血青年。三十三岁时,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这是诗仙和诗圣的第一次碰撞,回想中国历史上上一次最具有代表性的见面,还得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相会,就这样相差11岁的唐代诗坛的领军人物相约同游了梁宋等地,会见了诗人高适之后,杜甫来到了山东济南。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南游,也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次。

一年后,杜甫和李白在齐鲁再次相见,二人除了饮酒赋诗之外,还讨论起了炼丹求新之道,在李白的带领下,杜甫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二人在互赠诗篇之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在杜甫36岁这一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和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好转走权贵之门,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10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40岁时,杜甫趁着唐玄宗将要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三大盛典的时机,献上大礼赋,并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然而,在等候分配的时候,又是因为李林甫担任主试者。杜甫再次没有得到官职。在过了四年之后,杜甫才被授予了一个河西魏这样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认此,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才将其改任为兵曹参军,杜甫为了生计,只好接受了这个无用之职。

但是当44岁的杜甫刚刚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杜甫将自己在长安这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走。此时,杜甫已将家搬到了陕西富县,他听说唐肃宗即位,于是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送至长安。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他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积极地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还《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公元757年,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来到陕西宝鸡投奔唐肃宗,被唐肃宗是为左拾遗,所以杜甫也被人称为杜拾遗,但好景不长。杜甫很快就因为营救房管而触怒了唐肃宗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等一些琐事,来到华州后,46岁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只好依靠出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来排忧解闷。

杜甫在《题郑县亭子》《早秋哭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都抒发了他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坚硬进程的感叹和愤懑,长安收复后,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然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一年后,杜甫离开华州,到洛阳探亲。这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的途中,见到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变愤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48岁时,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甘肃省天水一带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是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在此之后,杜甫继续了自己的漂泊生涯。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直到严武去世后,54岁的杜甫离开了成都经乐山宜宾,重庆来到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公田100顷,他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40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不到两年,作诗430多首占现存作品的30%。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公元768年,57岁的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冬天的时候,漂泊到了湖南岳阳,泊州岳阳楼下,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南行。如岳阳到长沙,又由长沙到衡阳,最后再次折回长沙。两年后,由于臧锲长沙作乱,杜甫又逃亡衡阳。原本打算投靠自己的舅父,但当杜甫走到耒阳时遇到江水暴涨,只好停泊方田驿,5天没有吃到东西。杜甫原本一心想要北归,但最终再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享年59岁。如果杜甫知道,现在他和李白被后人合称为李杜想必可以弥补他一生受伤的心灵。

« 上一篇
下一篇 »